编者按
浙江宁波是民主法治村建设发源地。近年来,宁波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开创的法治浙江建设道路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治理创新样本,陆家堰村就是其中的典型。陆家堰村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三份特殊“契约”,以“初心契约”推动村干部带头干,加强村党支部村班子建设;以“奉献契约”带动志愿者抢着干,发展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以“生活契约”引导老百姓跟着干,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治理格局,形成了“看起来人人被约束、到头来人人得实惠”的乡村全域治理新样本,打通了全面依法治国“最后一公里”。本报今天刊发陆家堰村的全域治理经验,敬请关注。
□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春
□ 法制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吴攸
《幸福陆家堰》村报出炉了,报上“最美陆家堰人”郁品龙手拿奖杯、证书,身披绶带,村民们无不点赞。
原来,这位老人尽管自身收入有限,仍捐款支持“说事长廊”建设,建成后风雨无阻打扫长廊数月。
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陆家堰村,像这样拥有“扫长廊精神”的志愿者还有140名。
曾经是“贫困村”“脏乱村”“上访村”的陆家堰,如今村集体经济由6万元攀升到75万元,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连续4年无上访、无诉讼、无大案,还逆袭荣获宁波市“最洁美村庄”20强、省级“森林村庄”、全国文明村等诸多荣誉称号。
这背后的奥秘,是因为陆家堰村有三份特殊的“契约”——初心契约、奉献契约、生活契约,助力打造乡村全域治理新样本。
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褚银良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说:“我们坚持从‘半城半乡’实际出发,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式共生、干群对话式共商、主体多元式共治、权力清单式共管、事务契约式共建、成果普惠式共享’的新时代基层全域治理之路,努力将鄞州打造成为全国基层治理先行区。”
“初心契约”
村干部带头干
一走进陆家堰村,就被翠绿的稻田、整洁的村貌、美丽的墙绘所吸引,文化礼堂门口“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八个字尤其引人注目。
陆家堰村村支书姚宏法2008年上任后,在调研村情民风基础上,借鉴他经商办厂时“讲诚信、遵协议”理念,带领全体村干部签订包含“带头严守工作纪律、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建设平安乡村”等“十个带头”的“村干部公约”——“初心契约”。
“我们村干部,就是要把上任获得的权,变成为村干事的责。”姚宏法说,陆家堰村干部有条不成文规矩——上班走大路,下班回家走小路。为的是在村巷看到垃圾就捡,看到杂物就清,看到困难就帮。
在村委办公楼门口,记者看到3辆“初心号——党群连心车”,小小的电动三轮车后面堆着胶鞋、锄头、水管等各种工具,它们可都是村干部轮流每日骑车走村入巷的好伙伴。5月以来,村干部已开展走访120多次,累计清理临时堆放50多处,收集村民意见、建议55条。
说话间,姚宏法拿出一个小本子,定睛一看是“‘党群连心车’工作服务登记册”。他解释道:“这是刚刚设计的新本子,原来那本记得满满当当,在上次台风天里给老人送餐时弄丢了。”翻阅登记册,上面列有村里80岁以上需重点关注老人的信息,还有每一次走访的所见所闻所感。
在走访中,姚宏法发现村民法律意识淡薄,村干部自身法律知识欠缺,针对这一情况,第一时间加强普法长廊、法治宣传窗、法治阅读角等普法阵地建设;在沿河墙面绘制平安法治、“三清单一流程”等主题公益画,在主要路段统一安装平安法治文化旗幔;结合《幸福陆家堰》村报,开辟普法专栏,供群众取阅。
姚宏法说:“治村我们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陆家堰村党群服务中心里放着10本“微账本”,包括村干部履责留痕重大决策事项、人员任用等内容。这些“微账本”由一张工作流程图开篇、一本记录表留痕组成,对于什么人、什么时间、反映什么事项、处理过程及结果如何等,记录得清清楚楚,供群众取阅,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奉献契约”
志愿者抢着干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党员就是天然的志愿者”,陆家堰村通过党员的志愿行动带动其他村民踊跃成为志愿者,并通过融入全科网格服务管理,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陆家堰村全体党员都签订包含“五个争做”“五个不得”的“党员公约”——“奉献契约”,承诺不得触碰法律、组织纪律等底线。
村头红色党建长廊里,记者看到了上半年的党员锋领指数考评排名,村支部每季度对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党员先锋承诺情况督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党员锋领指数考评,由全村党员、村民代表评分,实行百分制排名。
对于考核结果还设置“红黑榜”,排名前两位的列入红榜,后两位的列入黑榜,连续两次以上列入红榜的党员,评先评优时优先考虑,连续两次列入黑榜的,村支书进行约谈,并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党员模范作用辐射带动村民们踊跃加入,即使是外地人也不例外。来自河南的张政伟在村里有需要时总是第一时间报名,生怕被人抢了先。
在陆家堰村洁净的柏油马路上漫步,记者注意到家家门前都放着带编号的垃圾桶,分为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特别是,厨余垃圾桶都没有塑料袋,每天固定时段会有人将门口的厨余垃圾回收,并在清洗消毒后送回垃圾桶。收集的厨余垃圾都被送到村里的发酵池变成沼气循环利用。
汤建国是一位靠村民投票竞聘上岗的垃圾处理保洁员,在最近一次村民对保洁人员的测评中,他是唯一没有差评票的人。
村民任月琴说:“洗垃圾桶是件小事,可他态度认真,每个垃圾桶都洗得干净,态度也好,上门送桶时看到家里有什么事也会搭把手,投票选他准没错。”
“生活契约”
老百姓跟着干
陆家堰村每户家庭都签订了一份“村民承诺书”——“生活契约”,包括垃圾分类、平安建设、文明养犬等生活内容。
承诺书中规定,若认真履责,则给予一次性奖励;若出现反弹自愿罚款,如被3次警告成为“不合格村民”,自愿停止股份分红及村内福利待遇。
记者在一些村户门外看到一张带有卡通萌犬的牌子,写着“文明养犬”,下方还挂着一个小铲子。
陆家堰村第一书记蒋钰伶告诉记者,村里现在登记在册有107只犬,只有在早晨和傍晚的5点至8点才可以牵绳出来遛,如果狗狗随地大便了,就可以用挂在门前的小铲子立刻处理干净。
乡村治理,用心用情是正理。即使是门外的晾衣竿竟也是村里统一安装,见记者啧啧称奇,蒋钰伶笑道:“原先晾晒衣服自拉绳索观感很差,村里根据调查得到的实际需求,给350户安装了长短不一的晾晒竿。”
随着垃圾分类、文明养犬、门前三包等顺利推进,陆家堰全村垃圾分类率实现100%,“洁美陆家堰”渐成品牌。村里环境洁美了,出租房价格也提高了,一些原本不理解不配合的村民,主动清理门前杂物,参与“美丽庭院”建设,目前全村庭院达标户301户,示范户75户。
环境优美和谐背后是陆家堰村的村民广泛参与,通过“六点半说事会”“说事长廊”等载体,邀请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和村民参与梳理出乡村治理过程中需要集中商议的具体问题。如一次“六点半说事会”中商议解决停车难问题,几户村民无条件将自家门前公共区域贡献出来,让村里划分停车位,10多年来累计“说事”9200多项。
陆家堰村日子蒸蒸日上越发红火,正如村歌唱的那样:“陆家堰我亲爱的家乡,我们用汗水种下希望,等幸福悄悄爬上砖墙……”
鄞州区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吴敏刚告诉记者,契约治理让陆家堰村脱胎换骨,以陆家堰村为治理样本,鄞州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基础,以共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为路径,构建基层治理“同心圆”,让群众成为自治的主体,让群众真正共享乡村建设的成果。
法制日报宁波(浙江)9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