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报杭州6月5日电 记者郄建荣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的“2019年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上,生态环境部首次发布了《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近6年来,中国在经济持续增长、能源消费量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环境空气质量非但没有恶化,反而呈现出总体改善的良好势头。
《报告》说,2018年,全国GDP相比2013年增长39%,能源消费量和民用汽车保有量分别增长11%和83%,但是多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却实现了大幅下降。其中,首批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74个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42%,二氧化硫(SO2)平均浓度下降68%。
“2013年,中国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划定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从国家层面开展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推进区域空气质量逐年改善。”《报告》说,到2018年,这3个重点区域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48%、39%和32%。
《报告》特别谈到了首都北京的大气质量改善情况。《报告》指出,2013年以来,北京市PM2.5浓度大幅下降,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51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减少到15天。不仅如此,2013年以来,中国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8%和26%。
在深入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的同时,中国积极履行《巴黎协定》的减排责任,初步扭转了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报告》透露,2018年,中国单位GDP的二氧化碳(CO2)排放较2005年降低45.8%,超过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CO2)排放降低40%至45%的目标,为实现中国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报告》认为,近6年来,空气质量特别是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密切相关。《报告》说,2013年,中国在《大气十条》中首次提出“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重点区域设置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2013-2018年,中国着力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由67%下降到59%,扭转了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快速上涨的势头。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在代表生态环境部发布《报告》时指出,空气质量改善只是阶段性进展,中国的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当前,中国尚有六成以上的城市PM2.5年均浓度仍未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即35微克/立方米的要求,与世界卫生组织10微克/立方米的准则值还有较大差距。”李海生说,一些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不明显,北方地区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旧多发频发;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转变。
“随着区域空气质量的明显改善,大气污染物减排空间也进一步收窄,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李海生强调,中国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已有充分认识和准备,将继续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全力以赴推进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