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莫小松 马艳 通讯员 谭勇超
5月31日,2019年广西公安榜样人物发布,首批3位民警从全区4万多名民警中脱颖而出。在鲜花和掌声中,自治区公安厅办公室副主任文龙走上颁奖台,成为广西公安2019年度首位榜样人物。
此刻,光环和荣誉属于文龙,属于这位在国际舞台展示广西公安卓越形象的维和英雄。过去18年,他跟随中国警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足迹,5次奔赴任务区维和,成为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次数最多的中国警察之一,成长为朱巴战区联合国维和警察最高指挥官,在战乱频发的异国他乡书写中国警察的胆魄和担当。
天下情怀
九分石头一分土,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被称为“石头王国”。文龙就出生在这里,贫瘠的土地、贫困的生活,给予文龙的是吃苦耐劳、勇于抗争的品质。
1984年,文龙进入武汉大学物理系学习。从封闭的山城来到开放包容、开拓创新的武大,文龙充满好奇,争分夺秒吸收知识的养分。
物理系是学业最重的系之一,学习压力很大,但在大学4年里,文龙除了专心学习钻研本专业课程外,还选修了很多外系的课程,博览哲学、历史、心理学、文学、法律等方面书籍,打下厚实的知识基础。
时任校长刘道玉常引用孙中山先生“不要做大官,要做大事”的名言,教育学生要有世界视野和天下情怀的理念,对文龙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学4年,文龙开阔了视野,树立起博大的天下情怀,不甘平凡、追求卓越的人生信念深深烙在他的心底。
1985年的暑假,文龙独自一人背着背囊,沿着长江边小路,花了16天时间,从宜昌南津关走到奉节白帝城,走完整个三峡。
一个雨夜,他在三峡的崇山峻岭之中迷路,蜷缩在一块巨石之下躲避风雨。当他在黎明第一缕光线引领下走出深山,心里隐约盼望,将来有一天能用步子来丈量世界。
1988年,文龙以优异的学习成绩从武大毕业,被分配到广西公安厅参加工作。工作之余,他保持在武大爱学习、爱读书的习惯,业余时间阅读了很多法律、刑侦、治安等公安业务方面的书籍。
2000年,在人民公安大学进修的文龙通过参加英语、公安业务、驾驶技术、警体技能、心理素质等严格训练,并通过了联合国号称“死亡淘汰”的苛刻甄选考试,成为一名光荣的联合国维和警察。
2000年9月,文龙被派往东帝汶联合国任务区首次执行维和任务,成为继2000年初之后的中国第二批执行联合维和任务的警察。自此,他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
生存关
维和驻地环境的恶劣程度超乎所有人想象。
东帝汶位于东南亚小巽他群岛最东端,由于长期战乱,这里基础设施极其落后,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乡村保持了原始的社会结构和生态。
走入乡村社区,犹如进入作家艾芜的作品《南行记》中那神秘的热带雨林,文龙的维和生涯,就从这片热带雨林开始,面对的第一件事,就是生存。
森林里到处是不知名的毒虫,到处是毒蛇和蝎子,水里有著名的咸水鳄,长达七八米,一口可把人拦腰咬成两截。文龙工作的警局没有门、窗、水、电,每天枪不离身,睡觉也放在枕头下,取水和洗澡必须和队友轮流持枪放哨完成。
每一次巡逻都像一场战斗,文龙和战友们要穿上厚厚的防弹衣,戴上钢盔,穿上高帮皮靴,全副武装在热带烈日下走山路,不到10分钟全身都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一个月下来,文龙瘦了10斤。维和驻地疾病肆虐,每天必须小心翼翼。文龙曾患上登革热病,还有几次患上恶疾,其中包括一次疟疾,每次都是面临死亡考验,庆幸的是,每次他都挺过来了。
在东帝汶一次维和任务中,两伙暴力分子隔河对峙,情绪激动,即将械斗。文龙和同事在这样的情形下,却解下枪械走到河中间进行调解,直至骚乱平息。一天下来,滴水未进,几乎虚脱。
在东帝汶期间,文龙历任阿拉斯警察分局局长、东帝汶首都帝力市警察局刑侦处弱势群体科侦探、东帝汶警察学院教官等职务,每一天都过得紧张充实。
2001年12月,文龙结束了东帝汶的维和任务,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
枪林弹雨
2002年9月,文龙突然接到公安部派遣命令,维和警察开始实行以老带新的工作方式,9名有过维和经验的队员被选再次出征,文龙入选。
这一次,文龙遇到东帝汶的武装暴乱。数千市民、学生和许多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围攻警察总部和各个警察局,帝力市到处响起枪声,大量建筑物被烧毁。
文龙和其他3名中国维和警察一起,穿上防弹衣,戴着钢盔,在黑夜中穿梭在到处横着燃烧的汽车、撒满碎玻璃的道路上。忙了大半夜,把防弹衣和钢盔送到了帝力市每一名中国维和警察手上。
2006年,文龙第3次参加维和,来到位于西非海岸的利比里亚。这里曾是非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1980年由于政变导致长期内战,人民生活在赤贫之中。
由于连年战争,大量枪支散落民间,利比里亚各帮派林立,首都治安非常混乱。夜里巡逻非常危险,每天晚上都有武装抢劫,夜夜听得到枪声。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文龙多次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拯救平民生命、平息骚乱,并培养了一批批合格的本地警察,为维护区域和平、改善治安环境作出了巨大贡献。
2012年10月21日,广西首支单独组建的维和警队从南宁启程,13名队员代表180万名中国警察,赴南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一年,文龙任队长。
“如果再有机会去维和,我还会再一次选择出征!”2013年武汉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文龙因4次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屡立奇功,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七届杰出校友时说。
2015年9月,因以往执行维和任务的突出表现,文龙被联合国聘为保护平民协调官,赴南苏丹第5次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这一次,他以中国警察和联合国官员的双重身份参加维和任务,成为朱巴战区联合国维和警察最高指挥官。
中国经验
朱巴地区安全形势敏感复杂,工作难度非常大。在任务区担任高级职位,需要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与文龙以往的维和经历不同。
3.6平方公里的难民营住着4万多人,狭窄、拥挤、脏乱,每天各种案件层出不穷。来自42个国家的100多名警察、450名防暴队员就是全部治安力量。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文龙制定了难民营治安秩序重整方案,提出“先内后外、先急后缓”策略,并将国内行之有效的“走访”搬到南苏丹,倾听难民营邻里守望队员、社区长老、青年组织成员的意见建议。
作为任务区年纪最大的中国维和警察,文龙比年轻人更拼。
为扫清黑帮势力,文龙部署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严打行动,两个月时间组织了20次大搜查。文龙每天参加两个以上会议,每周接待3个以上外交使团,连续28天没时间吃午饭,晚上连续加班,体重下降16公斤。
2016年5月,难民营里的几个黑帮基本被扫清,外围长期作恶的黑社会也被摧毁,难民营终于迎来清朗的环境。
难民营发生过几次大暴乱,在高达45摄氏度的气温里,催泪瓦斯和石块满天飞,面对这样的情形文龙指挥得当,措施有力,展现专业精神,每一次暴乱都被及时控制。
社区警务工作是朱巴地区维和工作的重点之一,文龙把中国警察善于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传统推广到这里。他想方设法举办足球锦标赛、文艺表演等活动,拉进警察与难民的距离,在难民中培养了大批维和警察支持者。
“在复杂环境中,文龙高效地维持治安并给予联合国驻南苏丹特派团最大支持。通过他的努力,南苏丹首都朱巴地区的治安和刑事案件数量大大降低。我确信,不管是什么突发事件,文龙总能适当地、专业地予以解决。”联合国南苏丹任务区维和警察副总监查尔斯·本如此评价文龙。
在南苏丹的3年,文龙组织指挥大型联合搜查50多次,基本清除了难民营内的枪支弹药,每月发案数从2015年的200起左右下降至2018年的不到30起。
铁汉柔情
从北半球到南半球,从亚洲到非洲,在世界上最危险最动乱的国家,在联合国旗帜下,文龙尽可能为最贫困最苦难的人民做力所能及的事。
南苏丹连年不断的内战,造成了大量战争孤儿无家可归。文龙曾在巡查时从粪坑里救起一名初生的女婴,取名安琪儿。虽和同事精心呵护,但难民营的生活和医疗条件特别差,安琪儿还是在8个月大时夭折了。
文龙的心里隐隐作痛。他随即与朱巴战区维和警察局弱势群体保护队、难民营妇女联合会以及其他热心公益的难民,成立了一家公益性质的孤儿院,收养无家可归的儿童。
为了这个孤儿院,文龙和弱势群体保护队不断与社区各个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协调,争取经费支持,动员组织志愿者伸出援手。筹到善款,他总是欣喜若狂。孤儿院从2017年下半年正式运行以来,已接收100多名儿童。
文龙轻叹,这些事情也许只是警察工作中的小事,但对于贫穷无助的当事人,这样一件小事,会挽救他们的生命,会改变他们个人甚至整个家庭的命运。
参加维和,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对家庭、亲人无法照顾,同事和社会大众往往也无法理解,有时在任务区的黑夜中,孤独、寂寞、疲倦、恐惧袭来,文龙的泪水情不自禁地流下来。悲伤过后,想起受到帮助的当事人泪花闪烁的眼睛、蠕动的嘴唇、虽无法表达但充满真诚感激的表情,文龙相信,所有的付出是值得的。
2018年9月1日,经历生与死、血与火考验的文龙结束维和任务重回故土。送别会上,大家送给文龙一个新绰号:Lion of Africa(非洲之狮)。
“年月把拥有变做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期望,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工作生活归于平静,每每这熟悉的旋律响起,过往的一幕幕总会划过文龙心头。那些刻骨铭心的回忆恍若隔世,令人感慨万千。
泪眼朦胧中,文龙奋笔疾书,他只想记录那一个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邀请和平岁月的人们,一起倾听这首《光辉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