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制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利民
□ 法制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简 华
近年来,在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背景下,四川司法行政系统面对“基础差、底子薄、欠账多”的局面,迎难而上、改革创新,不断实现自身工作跨越发展,为治蜀兴川贡献司法行政的坚实力量。
厚植法治土壤
走进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的寺庙,法治标语和法治宣传栏首先映入眼帘,汉藏双语、图文并茂。寺庙的法律图书角,汉藏双语普法读物供僧侣和信教群众免费借阅。
近年来,四川省持续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厚植法治土壤,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习惯。
立足全国第二大藏区的实际,四川省司法厅在全国“法律六进”的基础上,创新开展法律进寺庙工作,探索总结出进寺庙“四进七有”工作模式,使法治宣传、普法读物、普法阵地、法律服务进寺庙实现全覆盖,成为藏区依法治理的典范和法治四川的响亮品牌。
针对藏区法律资源、法律人才比较匮乏的现状,四川省司法厅整合全省法律人才资源,组建四川同心律师服务团和四川律师公证法律服务团,进入藏区开展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深受藏族群众欢迎。
在其他地区,司法行政机关精心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创新推进“法治四川行”,持续开展“法治宣传进万家”“宪法法律进高校”系列活动,绵竹法治年画、泸县“法娃”、藏汉双语连环画等成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法治宣传名片。
构建服务体系
开辟农民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讨薪、工伤法律援助案件,一律免予经济条件审查,无需农民工提交经济困难证明……四川省司法厅连续9年开展“岁末年初为农民工讨薪专项活动”,年均为农民工讨回欠薪赔偿金1亿多元。
根据四川外出务工人员多的实际情况,四川司法行政部门还在川籍农民工集中地区建立省外法律援助工作站23个,每年办理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5万余件。
去年3月,成都市郫都区德源街道钟女士的丈夫在一工厂车间工作时受伤,半年多来无法正常工作,工厂对工伤赔偿却一再推诿,钟女士一家为此十分苦恼。听说街道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可以免费视频咨询律师法律问题,钟女士便来到德源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求助。
通过郫都区司法局的“视频12348平台”在线连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值班律师和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律师专业解答了钟女士的疑问,讲解了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以及钟女士丈夫工伤鉴定所需手续、时效和程序,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人员告知了钟女士法律援助所需手续。去年11月14日,德源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对钟女士进行回访时,钟女士说:“十分感谢‘视频12348平台’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帮助我们妥善解决好工伤赔偿问题,丈夫现在伤好后已继续回到原工厂工作。”
近年来,四川制定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三步走”发展规划,形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规范,出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目标考评办法。全面推进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3652个,开通“12348”四川法网和12348法律服务热线,实现了公共法律服务“抬头可见、扫码可得、触手可及”,还建设起全国唯一的“12348藏汉双语法网”。创新推进全天候“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设,实现“群众一旦有需求、援助随时有响应。”
与此同时,四川省还持续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扎实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
“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只需‘打一个电话、上一个网站、进一道门’就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2018年6月,四川省司法厅负责人定下了这样的目标,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五年三步走”发展规划全面进入施工阶段。
夯实基层基础
7月9日,藏族小男孩扎巴跟着爸爸来到色达县色柯镇司法所,一进门爸爸就跟工作人员咨询起房屋买卖的法律事宜,扎巴便跟大厅里的法律智能机器人“色小法”玩了起来。
“小朋友们别玩火,引发火灾酿大祸,突发火灾要冷静,119电话记心中。”“色小法”播放的普法歌曲实在有意思,扎巴跟着唱起来。
色柯镇司法所是四川已建成的3708个规范化司法所其中之一。
“门难找”“脸难辨”曾是困扰四川省司法所多年的难题。近年来,四川省司法厅大力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通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推动司法所建设脱胎换骨,建成规范化司法所3708个,司法所规范化率跃居全国前列。去年9月,在成都召开的首次全国司法所工作会议推广介绍了四川经验。
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引领,司法行政在广大基层的根基更加牢固。
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扎实推进律师调解试点、人民调解参与信访矛盾化解试点等中央部署在川改革试点工作。
通过深入开展“法律服务进万村”“万名司法行政干部大走访”,四川司法行政系统及调解组织主动排查矛盾纠纷60万余次,调解矛盾纠纷42.58万件,调解成功率98.4%。
针对贫困村困难多、矛盾多等情况,积极推进贫困村“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创新,相关工作经验被国务院扶贫办发文推广。
服务中心大局
今年1月6日,泸州市5名律师驱车前往位于四川省叙永县城的川滇黔现代公路物流港股份公司,为其进行免费的“法治体检”。
坚持“服务跟着项目走,保障跟着需求走”的“保姆式”服务是四川司法行政系统的又一创新。同时还制定出台《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十项举措”》《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规范行政执法“十个不准”》,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穿上“铠甲”。为推动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高端现代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军民发展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每年为重大建设项目提供专项法律服务4000多次,为企业开展“法律体检”8000多次。
此外,还通过“伙伴式”服务促进开放合作。组建全国首个“一带一路”法律服务联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4家律师事务所建立了法律服务协作关系,组建四川涉外律师人才库和涉外律师后备人才库,在全国率先开展涉外公证自助办理服务,“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共享平台“丝法通”App上线,围绕中欧班列(蓉欧快铁)经贸合作、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合作等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涉外公证办证量居全国第4位。
服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出台成都市商品住房开盘销售采用公证摇号排序措施,为成都947个楼盘提供摇号买房公证,服务178.2万户,为政府抑制房地产泡沫、化解政府债务、防控金融风险等提供法治保障。服务精准脱贫,深入开展“送法进贫困村”“千名律师联系贫困村”“万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大法援”“化解矛盾促和谐”“困难群众法律援助直通车”“特殊人群困难家庭帮扶村五大行动。服务污染防治,出台司法行政服务绿色发展八项举措,完善环境资源司法鉴定和损害结果评估机制,发挥全省首批56名评审专家作用,为环保案件审理提供客观、公正和科学鉴定意见……“滴灌式”服务持续保障三大攻坚战。
规范监管执行
与家人一起吃上一顿年夜饭,看上一次春晚,陪儿女放放烟花,陪父母唠唠家常……回家过年,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不可动摇的信仰和难以割舍的牵挂。2019年春节期间,全省监狱、戒毒系统集中开展服刑、戒毒人员离监离所探亲,145名服刑人员、77名戒毒人员按规定离监离所,与家人共度新春。让服刑人员、戒毒人员回到家中团聚,和家人团聚的幸福对他们来说,是久违的温暖,更是努力改造、努力戒治、重获新生的动力。
如今,组织服刑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离监(离所)探亲已经成为四川监狱、戒毒系统的一项常态化工作。
四川省监狱系统面对“排位垫后、工作滞后、条件落后”的严峻局面,自强奋进、破难攻坚,四川监狱工作从全国落后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3项工作在全国领先。
在全国率先开展监狱工作标准化建设,将执法管理的主要工作一次性整体纳入地方标准,是全国监狱唯一纳入第五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常态开展监狱开放和社会帮教,深入开展“万名监狱戒毒民警大帮教”活动,60余万社会群众走进监狱见证司法文明进步。常态推进“百子千妻万母亲情大帮教”“万名服刑人员亲属大走访”等活动,使社会包容、政府帮扶、家庭接纳、全社会共同促进罪犯改造长效机制不断深化。率先探索建立罪犯大病统筹医疗新模式,填补了我国罪犯医疗保障的空白,为国际人权斗争赢得了主动。
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成功实现由“转型”到“定型”,初步建成统一的司法行政戒毒基本模式。艾滋病戒毒人员集中管理模式和病残戒毒人员依法依规、应收尽收工作获司法部表彰,相关经验做法为国家八部委出台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工作意见提供了参考。在全国率先形成以基本模式为核心的11个省级地方标准,极大地规范了戒毒执法工作,提升了戒治能力和水平。在总书记十分牵挂的大凉山毒品重灾区,四川省戒毒管理局建立了5个“爱之家”禁毒防艾法律服务工作站,在涉毒较重地区,建成了25个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和7个禁毒宣传教育基地,首创并实现了将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主动融入脱贫攻坚、融入社会治理体系、融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一体化戒毒”战略格局,为“挽救一名戒毒人员、幸福一个家庭、安宁一片社区、和谐一方社会”,建设法治四川、平安四川、和谐四川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