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出生的彭水森是土生土长的甘坑人。出生时,外祖父找人给他起了这个名字,但谁都没有想到,彭水森会和“水”字如此有缘。今年,彭水森作为吉华街道甘坑社区治水抽调干部,负责街道黑臭水体治理的施工协调及河道治理等工作,每一天,他都为甘坑人的母亲河重现昔日水清岸绿景美努力奋斗,希望能让儿时卷起裤脚下河捉虾摸鱼的场景再现眼前。
上门10多次
推动截污工程顺利实施
彭水森从小就在甘坑河边长大。该河道自南向北流经甘坑片区,最终汇入甘坑水库,是整个片区唯一的行洪通道。不过,由于近年来甘坑片区发展势头迅猛,企业越来越多,人口也越来越稠密,河道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正本清源工作虽然在街道的推动下陆续开展,但其中涉及到的沟通协调工作难度极大。
彭水森说,正本清源主要是在园区、居民区内埋设污水管网,这难免要对路面“开膛破肚”,这是一项改革措施,改革必然会有“阵痛”,有的人能忍痛,有的人却不能,这就要靠抽调干部去给他们“止痛”。
同富裕工业区是甘坑片区最大的园区,园区内又细分了10多个小的园区,要开工埋管,必须经过这10多个园区物业的同意。整个园区工程设计中,有一段管道要埋设在一家运输公司门口,但该公司负责人认为开工后厂区门口会形成一道一米多宽的沟,运输车辆无法进出,卸货就要用人力进行,会增加成本,严重影响经营,坚决不同意开工。经了解,该施工点是无法改变施工方案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做通运输公司负责人的思想工作。于是,彭水森开始上门协调,有时夜里家里老人不在,彭水森还要带着两个孩子上门找负责人,经过10多次的不懈沟通,运输公司负责人才同意工程开工。
努力学治水
让小时候温情一幕能重现
好的水环境更多要靠沿河居民共同维护。甘坑河水流量并不大,流经凉帽新村,可就是有几户居民不听劝告,把生活垃圾从窗户扔进河道,引得居民怨声载道。一开始,彭水森联系网格员进行宣传教育,并直接找到了物业开展文明宣传,但有几户租户根本不听宣传教育依然我行我素,饭盒看也不看打开窗户就往下扔,用过的废纸想都不想就往外扔。面对这样的情况,彭水森想到从房东入手解决问题,于是找到了房东,要求房东在屋内加装防盗网,这才杜绝了近一年的乱丢垃圾进河道问题。
抽调前,彭水森在社区的工作任务也很重,安全、维稳、司法调解等工作一样都离不开他。对治水工作一窍不通的彭水森没有气馁,不懂就问,认真学习地面破除、沟槽开挖、铺垫、下管等工序,如今的他,把整个甘坑片区的管网系统如何铺设搞得一清二楚,有时还能给予设计方施工意见,助力工程顺利实施。
彭水森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甘坑人,对甘坑河有特殊的情感,他的祖屋就在甘坑客家小镇炮楼旁,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下河捉鱼摸虾,他希望通过努力,让小时候的回忆能在甘坑再现。(深圳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