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007年股市大牛市过后,金融危机接踵而至。经济的跌宕起伏,让经济学家身价倍增。最近,一份《部分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在网上流传,不少人感叹“专家的钱来得太快”!
根据网上公布的《经济学家出场费一览表》,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郎咸平、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名列“三甲”。其中,郎咸平以12万元居首。
这一数据的由来是,在去年上半年某省为期两天的论坛上,扣除其他费用后,郎咸平拿到了12万元。而在去年下半年一个论坛上,郎咸平小半天演讲拿走的费用是税后6万元。连他自己也对媒体说:“你们要知道,我的出场费是上涨的。目前是15万,不过具体价码也是可以谈的。”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这些经济学家更加供不应求。“经济学家现在太忙。因为金融危机,大家都想从他们那里抓根救命稻草。”部分经济学家走穴的频率和忙碌程度超过二三线演艺明星,甚至超越一线明星。今年3月,有记者准备通过北京某公关公司邀请金岩石出席论坛,得知他4月份的档期已经排满,只能等5月份以后了。
一名熟悉市场行情的公关公司老总透露:“其实在2006年之前,国内经济学家的出场费几乎都在万元以下,3000元至5000元就能请到国内较知名的主流经济学家。但从2006年开始,出场费一路上涨,至今平均涨了10倍,主要是因为牛市和金融危机。”
观点:
是谁养活了经济学家们?
还不是那些饱受经济危机之苦的同胞们!
这并不是一件好事!经济学家身价的暴涨让我们更多的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这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而经济学家们作为学者,应当以专业研究为重,并到必需之时服务大众,造福社会,而不可将其变得市场化,使经济学家自身市侩化。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经济学家的身价暴涨也是经济危机催生的一个产物,反映的是全球大环境,让人感到一些无奈。
但毕竟这一现象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归到法律角度,应该从立法方面对经济学家们的出场费的上下限做一定的规定,以防止“身价爆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