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白领上下班挤公车,将自己挤成“一张相片”,将公交车挤成“肉罐头”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的安全隐患自不必说,但深圳龙岗律师网要说的是:这么拥挤、逼仄的空间,不但最大限度的挤压了乘客的生存空间,更最大限度的挤压了乘客作为人的尊严,在这种没有空间、没有尊严里“挤过来”的一族,既然已经没有自尊,又何以“尊人”,这个由千千万万的乘客“挤兑”而成的社会,又何来和谐?!
这回程度公交车燃烧致27名乘客遇难,72人受伤,引起公众高度重视,但是“有关部门”重视也还仅仅是人的安全问题——毕竟出了安全问题可以让“有关领导”下课,丢了尊严却不导致此类“严重后果”。不知道有哪一天,除了安全,“有关部门”还考虑程度的生存空间和“坐车的尊严”?
——深圳龙岗律师网
6月5日8时,四川成都一辆公交车发生燃烧,导致27名乘客遇难,72人受伤。四川省6·5公交车燃烧重大事故调查组的最新通报称,多项证据显示系有人携带汽油上车后过失或故意引燃导致事故发生。这起重大公共安全事故,引发社会强烈震动。各地纷纷强调重视公交车安全保障,沈阳还采取紧急措施,称今年夏天将取消空调车,更换封闭车窗。广州市交委虽表示取消空调公交可能性不大,但成都公交车惨案显然也已击中本地公众神经。
鉴于成都公交车燃烧事故异常惨烈,这一事故对各地公交管理系统和城市市民生活两方面都构成了强力冲击。一方面,随着事故细节的披露,成都事发公交车现场只找到3把安全锤的信息,迅速成为事故焦点之一。安全锤配置过少,车窗紧闭不便及时逃生,成为事故被着重强调的方面,并因此出现沈阳宣布今夏将取消空调车的消息。另一方面,市民对公交车安全的硬件强调也有体现。有报道称,成都公交车事故之后,各种款式各异、功能多样化的安全锤在网上买卖异常火爆,销量有明显上升。
如果把这些事件动向,视为成都公交车惨案之后的社会反思,则这种反思在公共管理和市民生活两方面都落入了一种硬件迷思,即公交车燃烧事故竟至如此,首先是安全锤的问题,其次是封闭玻璃窗的问题。但这显然经不起推敲。安全锤再多,也不可能公交车上人手一把,设置再明显,也不能保证每一个上车的乘客都能轻车熟路地找到。至于空调玻璃窗,东北的沈阳因夏季短尚有取消的可能,华南的广州又如何抵御酷暑来袭?
因此,面对成都公交车惨案过后的安全锤与玻璃窗迷思,其实更应该看到当下公交车运营系统中的软件问题。这些软件问题就包括:长期存在的公交车高峰期过度拥挤问题,挤成相片之说只是市民无奈的自我戏谑;严重的公交车超载运营问题,几乎成为见怪不怪的安全隐患;糟糕的公交车逃生急救提示和相关的公众紧急避险教育滞后的问题;公交车运营过程中的监管难题,超载无人制止,拥挤无人疏导,危险品无人检查,等等。
如果这些公交车运营系统中长期存在的管理问题,不能始终凝聚最大的努力跟进解决,则对安全锤与玻璃窗的强调,只会是另一种避重就轻的敷衍,难以真正做到对当下公交车运营的安全疑难对症下药。与普遍的社会观感相合,今天城市公交系统要改换一辆新车,配置一个锤子,重装几扇车窗,在硬件更换上并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在安全管理上真正做到为公众生命负责,从点滴之处贯穿安全意识,改善系统管理提升公交服务,则是另一个积重难返的城市难题。
成都公交车惨案之后,各地都例行公事进行了各种安全大检查。诚然,并不能否认这种安全大检查的实效,即便只是形式与过场,也算是一种安全意识警钟长鸣。但熟知生活现实的公众,恐怕并不能真正信任这种形式上的强调,而更需要从细节入手改善这种流失的公众安全感。事实上,成都公交车惨案背后的公共车运营安全保障问题,是一个必须依靠系统改善才能突围的难题。仅仅停留在最肤浅的硬件改换建议上,如果不说这是一种舆论欺瞒,至少也是一种误导。
尽管各地公交管理规定都明确指出,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上车,但公交车不同于长途汽车、火车、地铁等其它交通方式,人流在此瞬间来去,安检地点、安检方式、安检设备都有明显受限之处。在如此脆弱的安全保障条件下,如果不能周全地考虑司机兼顾安检的精力分配,均衡合理地配置公交车线路资源,坚决制止公交车超载运营的出现,公交车安全运营的可能将只能交付命运之神。
目前,各地城市公交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不少是多年来都未曾得到有效解决的老问题。公交运营的安全保障是优化的公交体系与管理体制外显的标志之一。成都公交车惨案是一个时机,让我们不仅仅盯住失落的安全锤与紧闭的玻璃窗,也应该更真切地看到那些牵一发动全身的机制、体制、管理等软件问题。公众没有安全感,仅此一条,便可以宣告公交管理的失败。